所謂裝配式建筑,是指采用系統化設計、模塊化拆分、工廠制造、現場裝配的方式建造房屋,盡可能在工廠進行加工和現場組裝設計而成的工業化建筑。
運到工地的不是零散的鋼筋、混凝土、保溫板,而是一塊塊的墻板、樓梯等“零件”;工人在機械的配合下把這些“零件”組裝成一棟棟住宅……這種像“搭積木”一樣建造的裝配式建筑近年來較多地被運用到實際項目中。
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指出,當前住宅產業化得到廣泛認可,呈現良好發展態勢。然而我國住宅產業化尚處于初級階段,應盡快完善技術標準構建設計、生產、施工、驗收維護等完整產業鏈,引導和規范住宅產業化發展。
裝配式建筑呈“井噴”之勢
所謂裝配式建筑,是指采用系統化設計、模塊化拆分、工廠制造、現場裝配的方式建造房屋,盡可能在工廠進行加工和現場組裝設計而成的工業化建筑。
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,裝配式建筑能夠更好地實現建造質量、施工工期、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。施工技術手段的改變能夠有效避免傳統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業誤差、保障建筑質量,減少現場施工產生的能耗和污染,還可以降低人力成本,提高生產效率。
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2013年底,全國累計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約1200萬平方米,2014年當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已超過2000萬平方米。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680萬平方米,占比約三分之一;政府投資公建192萬平方米,占比接近10%;商品住宅1133萬平方米,占比為55%。
政策紅利是近幾年住宅產業化加快推進的一個主要原因。在強制措施方面,北京市規定,到2015年,產業化建造方式的住宅達到當年開工建筑面積30%以上,新建保障房基本采用產業化方式建造;長沙要求全市2014—2016年住宅產業化實施比例分別不低于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的10%、15%和20%。
在激勵措施方面,上海對于土地出讓合同中沒有要求的住宅項目,形成了預制外墻建筑面積豁免政策,同時結合建筑節能專項扶持資金,給予財政補貼。長沙對購買產業化住宅的購房者給予60元/平方米的財政補貼。
此外,一些企業也積極順應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,帶動住宅產業化加速推進。以長沙為例,湖南省住建廳房地產建管處處長何小兵表示,目前長沙共有國家級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3個,包括以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體系為主的遠大住工、以鋼結構體系為主的遠大可建、以PC結構體系和以住宅產業現代化生產設備為主的三一集團。
盲目跟風、缺乏標準“劣幣驅逐良幣”
盡管我國住宅產業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不可忽視的是,相比歐美、日本等發達國家,我國住宅產業化仍處在初級階段。在發展過程中,房企參與度不高、可行性技術較少、缺乏行業統一標準等問題困擾著產業化發展,進程仍顯緩慢。
據統計, 截至2013年底,全國共有31家預制構件廠,而在2014年底,這一數量已經達到60家,僅僅一年的時間構件廠數量就增長了近一倍。沈陽衛德建筑產業現代化研究院院長鄭勇指出,60家構件廠中,真正實現運營良好的只有一半左右。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,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,國內大中城市通過大板建筑極大地推進了建筑工業化發展。由于施工速度快,效率高,很多城市都建造了相當規模的大板建筑,其中南寧市大板建筑曾達到全市住宅總建筑量的56%,北京、蘭州分別達到30%和15%,但在發展過程均出現了低價競標無法確保質量、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等等問題。
北京、沈陽的一些企業也透露,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,開發商和建筑商手里項目較少,不少構件廠“今年都沒有活兒”,產能大量閑置。
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規劃發展處處長劉美霞指出,就9個住宅產業化試點(示范)城市情況來看,由于缺乏標準等等原因,住宅產業化在質量監管和質量追溯等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。現有設計、施工分別招標,再加上建筑業的轉包、分包項目的經營管理模式,造成了住宅產業鏈上設計、施工、生產等環節的脫節。
業內人士表示,目前住宅產業化各個環節涉及方方面面的標準都嚴重不足。這使得相關企業面臨“無章可循”的窘境,標準的缺失日益成為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瓶頸。
“盡管國標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》已頒布實施,但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建筑評價體系。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總工葉明說。
完善頂層設計促進住宅產業化良性發展
業內專家建議,應因地制宜推進住宅產業化。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筑師劉東衛指出,從國際經驗來看,住宅產業化產品既包括建筑主體結構的產業化,也包含衛生間、廚房、地板、集成管線以及各種設備設施等內裝部品的產業化。相比主體結構工業化生產,發展內裝部品產業對經濟、建筑產業的拉動效應更大。
文林峰表示,裝配式建筑強調的是施工過程中的技術手段,代表了建筑工業化的較高水平,而住宅產業化是通過對設計、生產、施工、開發、維修管理、更新改造、拆除重建等全產業鏈進行資源整合,實現建筑過程的工業化、集約化、社會化和節能環保等目標。有龍頭企業參與、技術條件較好的地方可優先發展裝配式建筑,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從全裝修開始。地方政府應科學和理性引導,避免企業盲目跟風 “一哄而上”投資建設構件廠。
葉明認為,在住宅產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,社會化生產程度較低、專業化分工尚未形成,先期成本較高,現階段不應僅關注相關項目建設數量的增長,更要培育企業能力,建議發揮龍頭企業整合資源的優勢,以工程總承包模式實現設計、生產、施工一體化,加快配套產業鏈建設,逐步以點帶面協同推進住宅產業化。
運到工地的不是零散的鋼筋、混凝土、保溫板,而是一塊塊的墻板、樓梯等“零件”;工人在機械的配合下把這些“零件”組裝成一棟棟住宅……這種像“搭積木”一樣建造的裝配式建筑近年來較多地被運用到實際項目中。
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指出,當前住宅產業化得到廣泛認可,呈現良好發展態勢。然而我國住宅產業化尚處于初級階段,應盡快完善技術標準構建設計、生產、施工、驗收維護等完整產業鏈,引導和規范住宅產業化發展。
裝配式建筑呈“井噴”之勢
所謂裝配式建筑,是指采用系統化設計、模塊化拆分、工廠制造、現場裝配的方式建造房屋,盡可能在工廠進行加工和現場組裝設計而成的工業化建筑。
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,裝配式建筑能夠更好地實現建造質量、施工工期、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。施工技術手段的改變能夠有效避免傳統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業誤差、保障建筑質量,減少現場施工產生的能耗和污染,還可以降低人力成本,提高生產效率。
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2013年底,全國累計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約1200萬平方米,2014年當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已超過2000萬平方米。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680萬平方米,占比約三分之一;政府投資公建192萬平方米,占比接近10%;商品住宅1133萬平方米,占比為55%。
政策紅利是近幾年住宅產業化加快推進的一個主要原因。在強制措施方面,北京市規定,到2015年,產業化建造方式的住宅達到當年開工建筑面積30%以上,新建保障房基本采用產業化方式建造;長沙要求全市2014—2016年住宅產業化實施比例分別不低于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的10%、15%和20%。
在激勵措施方面,上海對于土地出讓合同中沒有要求的住宅項目,形成了預制外墻建筑面積豁免政策,同時結合建筑節能專項扶持資金,給予財政補貼。長沙對購買產業化住宅的購房者給予60元/平方米的財政補貼。
此外,一些企業也積極順應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,帶動住宅產業化加速推進。以長沙為例,湖南省住建廳房地產建管處處長何小兵表示,目前長沙共有國家級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3個,包括以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體系為主的遠大住工、以鋼結構體系為主的遠大可建、以PC結構體系和以住宅產業現代化生產設備為主的三一集團。
盲目跟風、缺乏標準“劣幣驅逐良幣”
盡管我國住宅產業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不可忽視的是,相比歐美、日本等發達國家,我國住宅產業化仍處在初級階段。在發展過程中,房企參與度不高、可行性技術較少、缺乏行業統一標準等問題困擾著產業化發展,進程仍顯緩慢。
據統計, 截至2013年底,全國共有31家預制構件廠,而在2014年底,這一數量已經達到60家,僅僅一年的時間構件廠數量就增長了近一倍。沈陽衛德建筑產業現代化研究院院長鄭勇指出,60家構件廠中,真正實現運營良好的只有一半左右。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,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,國內大中城市通過大板建筑極大地推進了建筑工業化發展。由于施工速度快,效率高,很多城市都建造了相當規模的大板建筑,其中南寧市大板建筑曾達到全市住宅總建筑量的56%,北京、蘭州分別達到30%和15%,但在發展過程均出現了低價競標無法確保質量、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等等問題。
北京、沈陽的一些企業也透露,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,開發商和建筑商手里項目較少,不少構件廠“今年都沒有活兒”,產能大量閑置。
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規劃發展處處長劉美霞指出,就9個住宅產業化試點(示范)城市情況來看,由于缺乏標準等等原因,住宅產業化在質量監管和質量追溯等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。現有設計、施工分別招標,再加上建筑業的轉包、分包項目的經營管理模式,造成了住宅產業鏈上設計、施工、生產等環節的脫節。
業內人士表示,目前住宅產業化各個環節涉及方方面面的標準都嚴重不足。這使得相關企業面臨“無章可循”的窘境,標準的缺失日益成為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瓶頸。
“盡管國標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》已頒布實施,但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建筑評價體系。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總工葉明說。
完善頂層設計促進住宅產業化良性發展
業內專家建議,應因地制宜推進住宅產業化。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筑師劉東衛指出,從國際經驗來看,住宅產業化產品既包括建筑主體結構的產業化,也包含衛生間、廚房、地板、集成管線以及各種設備設施等內裝部品的產業化。相比主體結構工業化生產,發展內裝部品產業對經濟、建筑產業的拉動效應更大。
文林峰表示,裝配式建筑強調的是施工過程中的技術手段,代表了建筑工業化的較高水平,而住宅產業化是通過對設計、生產、施工、開發、維修管理、更新改造、拆除重建等全產業鏈進行資源整合,實現建筑過程的工業化、集約化、社會化和節能環保等目標。有龍頭企業參與、技術條件較好的地方可優先發展裝配式建筑,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從全裝修開始。地方政府應科學和理性引導,避免企業盲目跟風 “一哄而上”投資建設構件廠。
劉東衛建議,要以標準的科學規范和引導住宅產業化發展,建立與住宅產業現代化相匹配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。要加快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標準、技術體系等頂層設計構建,盡快建立推動部品產業與技術的整體發展,組織實施示范工程以積累實踐經驗。
葉明認為,在住宅產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,社會化生產程度較低、專業化分工尚未形成,先期成本較高,現階段不應僅關注相關項目建設數量的增長,更要培育企業能力,建議發揮龍頭企業整合資源的優勢,以工程總承包模式實現設計、生產、施工一體化,加快配套產業鏈建設,逐步以點帶面協同推進住宅產業化。
此外,還有一些業內專家指出,自1999年國辦印發《關于推進住宅產業化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》以來,國家沒有再出臺新的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鼓勵優惠政策。業內一直在呼吁,希望出臺國家層面的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,特別是有關具有較強操作性和實質性吸引力的土地、財政、金融、稅收扶持政策和強制推廣政策。